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常怀自豪地宣称:中华文明已有五千年悠久历史。
那么,证明一个国家历史的依据是什么?最重要的无疑是确凿的文字记载,或者是从地下发掘出的珍贵文物,再或者是保留下来的真实遗迹。然而,我国最早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朝代,却是在四千多年前建立的夏朝。
夏朝起始于公元前2070年左右。那个时代,夏朝的最高统治者并不称“皇帝”或“王”,而是称为“后”,他们在世时被称作“后”,死后则称为“帝”。
夏朝共有十七位“后”,其中第一位被确认为夏启。然而,后世普遍认为夏朝是由大禹所创建。因为按照传统规矩,大禹本应将统治权禅让给继承人益,但益却把权力“归还”给了大禹的儿子启,从此,中华历史上的封建王朝便进入了“家天下”的世袭模式。
那么,在夏朝之前又是什么?其实那之前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朝代,而是一段长达约1500年的历史空白期。
夏朝之前的历史通常被称为“三皇五帝”时代。但这里的“三皇”并非三位皇帝,“五帝”也非五个帝王。三皇指的是天皇氏、地皇氏、泰皇(或称人皇),具体身份却在后世流传中各有不同版本。
展开剩余79%比如,有说法认为天皇、地皇和人皇是祖孙三代,盘古是天皇氏,伏羲则是人皇,是天皇的后代;也有人认为三皇指的是旧石器时代的燧人氏、他的子孙伏羲氏和神农氏。神农氏被称为炎帝,在《吕氏春秋》中甚至被列入五帝之列。
据夏启往前推算,他的父亲大禹之前还有尧、舜、黄帝三位“帝王”,这才使得夏朝之前的历史空白被稍稍向前延伸。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夏朝前有古唐朝(约公元前2168年)和虞朝(约公元前2095年),但实际上这只是指唐尧和有虞氏两个部落,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朝代。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古代故事往往被视为神话传说。举个例子,三皇之一的“泰皇”是后人尊称的称谓,最早出自《史记》。司马迁记载,秦始皇时代的李斯说过一句话:“古有三皇,泰皇最贵。”
但李斯并未明确说明这位泰皇到底是谁,连司马迁也不清楚。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贵族崇拜一位名叫“东皇太一”的天神,楚辞中多次提及,楚人便将这位神明视作泰皇。因此李斯口中的泰皇,很可能就是这位楚人心中的天神。
问题在于,既然是神明,又怎能证实他曾是真实存在的远古部落首领?甚至有可能这位泰皇只是神话人物,根本没有现实原型。
不过,传说未必完全无中生有。古人不会无缘无故杜撰祖先形象,尤其是在《山海经》这样的古籍存在下,许多华夏祖先的神话形象,极有可能是后人对真实人物的夸张描绘。
因为那时还没有发明文字,无法留下文字记录,每一代人传承时都会掺杂个人情感和想象,从而使这些祖先逐渐被神化,成为“神一般”的存在。
例如,后羿射日的传说中,后羿其实是夏朝的一位君主,且“羿”原本是一种世袭职业——射师。
从科学角度来看,太阳只有一颗,且距离地球遥远,后羿射下九个太阳,显然不可能是字面意义上的太阳,而是某种象征或比喻。
如果去除神话的神奇色彩,仅以时间线来考量,这段无记载的1500年历史仍然真实存在。
夏朝本身已十分神秘,而其后的商朝更是充满了“人神共存”的色彩。若非后来出土了大量商朝甲骨文,商朝这段历史恐怕也难以被现代学界认可。
幸运的是,考古学的突破不断为夏朝之前的历史提供了实物证据。1936年,在杭州余杭区发现的良渚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是一处规模宏大的遗址群,包含村落、祭坛和墓葬,出土了大量玉制礼器。
良渚遗址的发现,进一步将中华文明的历史向前推移至公元前3300年左右。除此之外,四川的三星堆遗址和安徽马鞍山的凌家滩遗址,也通过考古证据默默证明着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真实存在。
不过,有个最大的问题是:人们讨论历史时,通常以先人编写的史书为准,比如《史记》常被当作权威史料。
然而,所有史料都是由人所写,难免带有个人情感和政治立场的影响。史料既有官方编撰的,也有民间口述传承,由学者整理记录,准确性无法完全保证。
但历史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只是这1500年历史空白期间,没有文字记录,也没有专门的史官,甚至那时的人们可能还不具备“记录历史”的意识。
随着现代考古技术的进步和不断突破,那些被尘封的远古历史终将重见天日,揭开中华文明最初的神秘面纱。
发布于:天津市港联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