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近日,2025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名单发布,天津市蓟州区第一中学青春心理剧社荣获2025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荣誉称号。
天津市蓟州区第一中学青春心理剧社成立于2015年,这里没有华丽的灯光与道具,却上演着最真实的青春故事。青春心理剧社的心理剧本、校园短剧、视频、绘本剧、心理操、案例等屡获市级一、二、三等奖,十年间的十余部原创心理剧目,将校园生活的困惑与成长的热望搬上舞台,成为无数学生青春记忆中的“心灵灯塔”。
是戏剧也是人生
对于一个涉农区中学来说,心理剧完全是崭新的尝试,每一部剧目都是青春的注脚,每一段生活都是灵感的来源。
“我们用最珍贵的青春,学会了study,却好像没学会如何安放自己的迷茫。”2014年,一位毕业生的留言深深触动了姜艳红老师,作为青春心理剧社的发起人,她意识到:学校仅仅教给学生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在情感、态度方面引导学生,教会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找到自己的方向。
展开剩余83%2015年《寻找我自己》剧照
诚然,在蓟州区一中,学生们十分优秀,也都抱有考上理想大学的梦想,在高度紧张、压力陡然上升的高中阶段,有些学生不能平衡内心的情绪与状态,学习并不能如愿以偿,有的学生因此与家长产生隔阂。
为了解除学生们青春期的迷茫困惑,为学生铺就一段心灵旅程,2015年,一场关于“青春意义”的探索就此启程——首部作品《寻找我自己》诞生,为剧社的十年征程写下铿锵开篇。
“在当时,我们没有经验可循,买了许多心理学书籍,但发现都太高大上,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于是我们就自己动手,立足学校生活、学习日常,从中找到高中生的迷茫点、困惑点、堵卡点,开展属于一中人自己的剧本写作。”姜艳红说。
2017年,宿舍里无人认领的一根烟头,成为教育反思的导火索。学生通过角色互换,演绎“对峙”与“和解”,追问“什么是最合适的教育”?
心理剧是生命的排演,演员不自觉地就会将自我的体验和感受带入到角色当中,帮助他们释放被压抑的情绪,一批批从青春心理剧社走出来的孩子们对于“认识自己、唤醒自我”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他们不是在演戏,而是在寻找人生的答案。
是舞台还是课堂
心理剧社不是简简单单的几十个人相处,而是老师面对不同特质的学生,鼓励他们通过舞台呈现心理冲突,用“梦境”展示自我潜意识的挣扎,用“空椅技术”与“内在小孩”对话,用“角色互换”理解父母的欲言又止。
从展示到接纳,再到运用现有的资源解决心理冲突,在不断觉察、转化、整合心理能量的过程中达到课堂教育达不到的目的。
2017年《一根香烟头》剧照
2016年排练剧目的时候,有一名学生,妈妈想让他干这一行,爸爸想让他做那一行,面对不同的职业领域,孩子产生了困惑:我到底想要成为谁?在舞台演出时,他用这样的有台词将迷茫逐渐清晰:“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会遇到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我自己:冲动的、胆怯的、高傲的、温暖的、纠结的、坚定的……我在跟他们打交道的过程中不断舍弃不想成为的我,才越来越接近那个理想的我!”高中毕业后,他如愿考上自己喜欢的高校,最终选择了自己理想的职业。
自青春心理剧社成立以来,师生每年排练一部新剧,结合当下学生们的青春期困惑,希望能够通过在剧社的陪伴、看见、鼓舞,让学生寻找到更加完整的我。
2019年,面对动不动抱怨题太难、我太笨、生活太没劲的学生,剧社排演了《“苏是”遇见苏东坡》:让一名现代中学生与苏东坡对话,鼓励一中少年:“无奋斗,不青春!”。扮演此剧目中的学生,后来还排练演出了《“苏shi”遇见苏东坡》大学版。
2023年一篇命题作文《我们为什么而读书?》引发了剧社师生的思考:是啊,就只是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吗?为此就有了《穿越时空的对话》,学生穿越时空与李大钊、雷锋进行对话,将个人困惑升华为家国情怀。
从宿舍矛盾到学业困境,从成长压力到代际冲突,剧社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当伤痛被看见,表达被允许,人的心理韧性不断增强,生命相互支撑、传递温暖、彼此鼓舞,才能携手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挑战。一些观看过心理剧演出的同学留言:“看到剧中角色与我相似的经历,可以引发对自我的反思,可能平时我们感觉不出来问题在哪,但是通过观看可以更好的认知到自己的问题,也可以从中学习到面对冲突的解决办法,还有就是体会到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家长、老师、同学的关心。”
是传承更是创新
十年间,剧社累计培养了600余名学生,剧目受众超5万人次,积极向广大同学、老师、家长宣传普及心理健康常识,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映和体验。
当年的剧社成员,现在的心理老师小吴正在整理学生们心语信箱中的来信。玻璃倒影中身着白衬衫的青年教师,与七年前那个在青春心理剧社后台修改剧本的青涩身影悄然重叠。彼时刚当选心理剧社社长的少年不会想到,这份对心灵世界的探索热忱,将引领他穿越七年时光的淬炼。当“心理学就业难”的冷水泼来时,这个执拗的少年用晨昏交替的坚持写下回答:南开大学心理系课堂上密密麻麻的笔记,记录着专业深耕的足迹;原创心理剧《光与影》通过校园巡演掀起防欺凌讨论的声浪,《多了一份爱》用戏剧语言解码二胎家庭的心灵密码;从个体辅导室里温柔的倾听,到团辅活动中智慧的引导,曾经被质疑“不切实际”的选择,正在五十平方米的心理活动室里绽放出生动的答案。
每年排演的剧目也屡获佳绩。2015年《寻找我自己》剧本获得市级三等奖;《一根香烟头》在2017年天津市学生戏剧节校园短剧中学组决赛中获得市级二等奖;随着宋嘉仪老师的加盟,短视频《微光》在2022年天津市“5·25”学生心理健康月校园心理剧大赛中获得市级三等奖;《破译动力密码》在2023年“向阳花开”天津市中学生心理绘本剧决赛中获得市级二等奖……
《我相信》日常排练
眼下,他们正在排演2025年的新剧——《我相信》,直击当下的选科焦虑。曾参加第10届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实验作品天津赛区比赛并获得全市第三名的史培霖担任剧社负责人。他演绎的主人公喜欢搞发明制作。当他在舞台上把未来太空车的模型展示给受邀的家长,让他们感慨孩子无限可能性的同时,也反思自己对孩子教育的不信任。一些有着类似经历的家长感受到舞台上孩子的无奈与痛苦,受到深深的震撼,内心开始发生了变化。一位家长主动给自己的孩子写信:“从前我只关心你是否‘正确’,却忘了问问你是否快乐。”
而热心环保公益活动的徐妍喜欢政史地,但是妈妈说纯文科面太窄,要她选理化生。为此,她与妈妈冷战了将近三个月。在剧中她主动要求扮演“控制型的母亲”,舞台上随着嘶吼夺眶而出的泪水,打动了现场的观众,这种释放也治愈了她自己。演出结束后她与妈妈长谈三小时:“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我体验到了中国父母的累,也终于懂了他们的怕,更敢说出自己的梦。”最终妈妈尊重了孩子的选择。
感动津门孝亲爱心学子赵娅含在剧中扮演主人公“本能的我”,老师鼓励她释放天性,剧务同学特意给她准备了一套军绿色的演出服,因为她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替爸爸穿上军装。剧目结尾,台上台下高呼“愿祖国召唤时,我们正青春”,燃爆全场。这或许正是心理剧社十年坚守的意义:当生命更加自洽,少年们学会在舞台上绽放自己,终将在现实中成为照亮时代的光!
(津云新闻记者苑美丽)
发布于:北京市港联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