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古代传奇故事中,周文王姬昌的命运无疑是最为复杂且充满谜团的之一。在《封神演义》的情节中,我们曾见到苏妲己为报复文王长子伯邑考的拒绝,愤怒之下指使纣王将伯邑考斩杀,并以其肉体烹煮成羹,送到被囚禁的姬昌面前。面对这种残忍的行径,姬昌只能在痛苦中忍下这难以承受的父爱之痛,吃掉了儿子的肉块,最终才得以保命,并被释放。然而,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尤其是甲骨文的出现,揭示出的真相却大为不同。根据最新的证据,姬昌可能并未经历历史书中所描述的安享晚年,而是死于纣王的毒手,被用作祭品,埋葬在历史的迷雾之中。
我们从《礼记》等经典文献中知道,周文王姬昌是位赫赫有名的“长寿老人”,他一生的治国理政堪称一代英主。周文王在位期间,国力日益强盛,活到了九十七岁,才寿终正寝,葬于毕原(今陕西岐山县)。然而,随着考古学家的深入研究,尤其是陕西周原出土的甲骨文,令人震惊的是,这一切记载都可能存在颠覆性的错误。出土的甲骨文资料显示,周文王姬昌在被纣王囚禁后,并没有如史书所称的那样回到故土享年,而是遭到了极其残忍的杀害,并被当作祭品,葬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北)。这与现存的史料大相径庭,令人不禁思索,历史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
展开剩余81%周原,位于今天陕西宝鸡的扶风、岐山一带,是周人发源地,也曾是周文王执政时的都城。在此出土的甲骨文遗址中,发现了两片极为重要的甲骨,它们编号为H11:82与H11:84,甲骨上赫然写着“册周方伯”四字。所谓的“周方伯”,正是周文王姬昌在商朝时期的封号。根据考古学家的解读,甲骨文中的“册”字在这里并非简单的记载,而是具有深刻的含义。通过对大量甲骨文资料的释读和分析,专家们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解释:
首先,“册”字可以解作“册告”,即一种动员战争的仪式,通常伴随着“伐”字出现,表示宣布战争的宣告。其二,“册”字常用于表示“讨伐”,例如“册土方”“册贡方”等,虽然这种用法较为常见,但并不涉及个人。最后,“册”字的常见解释是“砍断牺牲的身体以祭神”,即用人的生命作为祭品,显然这个解释更符合文中所提的“册周方伯”的背景。根据甲骨文的记载,这一用法的确存在先例,而被“册”的对象可以是国君、贵族,甚至是整个国家的领导人。
由此可见,甲骨文中的“册周方伯”极有可能是周文王被残忍杀害并用作祭品的证据。如果这一解读属实,那么历史的认知必将被彻底颠覆,因为现有的史料并未透露出如此悲惨的结局。既然如此,周文王是否真的如史料所描述的那样,活到九十七岁,享尽荣华富贵呢?
史料中的《史记·殷本纪》提到,周文王姬昌曾是商朝的西伯,深受臣民尊敬,贤明治国。然而,最终因纣王的暴政,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经过一段时间后,周人通过金钱和美女的贿赂,终于成功换回文王的自由,并给了他讨伐其他诸侯的权力。据说,周文王最终寿终正寝,活到了九十七岁,这种叙述并未被广泛质疑,然而细读史料,我们会发现其中有太多矛盾,甚至令人怀疑文王是否真如记载中所述。
《史记》中的叙述存在许多不合逻辑之处。例如,文王被囚禁后,武王即位时的“同母弟”康叔和厓季为何至死未能封土,这与常理相悖。而且,文王与其妃子太姒年岁相仿,太姒是否在九十岁以上还能生育,这一问题至今无人正面解答。根据《竹书纪年》的说法,武王年龄为五十四岁,而史记的记载则指出文王活到了九十七岁,形成了前后不一致的叙述,给人留下诸多疑问。
更重要的是,史料中的诸多细节已经暗示了周文王的横死事实。《史记·周本纪》中记载,武王亲自带着文王的灵位前往讨伐纣王,这一举动表明文王的死并未像记载中所说的那样自然,而是另有蹊跷。武王亲自披挂文王的牌位,显然是为复仇而来,这也符合周文王在死后无法举行交接仪式的解释。因此,若周文王真死于他乡,这种安排显然是极其违背历史常理的。
更有古文献如《楚辞·天问》提到“梅伯受醢”的事宜,某些学者指出,这“梅伯”正是西伯姬昌。这一提示也为甲骨文中的新发现提供了证据:文王有可能就像梅伯一样,被纣王杀害并做成肉酱,作为祭祀物品,埋葬在历史的幽暗处。
从甲骨文到历史记载,周文王的结局逐渐显现出与我们以往认知截然不同的一面。这些埋藏在地底的历史真相,不仅为我们揭示了那个年代的残酷,也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历史并非只有表面上的光鲜,它还隐藏着太多未曾揭开的谜团。纵使秦始皇焚书坑儒,深埋地下的甲骨依然未曾熄灭它所传递的声音,向后人述说那段悲痛的历史。
历史埋藏的真相,是那些无法轻易消散的记忆,而考古学家们所做的发掘,无疑是揭示这一切的钥匙。每一次的发掘,都仿佛在呼唤我们回望过去,重新审视那些被遗忘的故事。而我们,作为后人,理应以更加宽容和细腻的心态,去尊重这段千年历史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发布于:天津市港联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